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 被中宣部遴选为建党10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史学习基地
  • 被中组部遴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孙家栋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孙家栋

19704242134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重量相当于苏、美、法、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量的总和,当卫星在太空中唱响了《东方红》乐曲时,无数中国人在一起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而此时,作为这个卫星的总负责人,却只能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海里,默默地凝望着天空。

 

他的名字,在几十年后才为我们知晓。他就是孙家栋。他的传奇人生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次绕月探测……他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东方红一号卫星

 

几经辗转的研究生涯

 

1948年,18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想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偏偏在这时哈工大增设汽车专业,对年轻的孙家栋来说,汽车带着一种神秘色彩,似乎比修大桥更神气,于是他转入了汽车系。

 

学汽车,在当时的孙家栋看来,是很先进、令人向往的专业。但他没料到,自己的人生却因为一碗红烧肉再次改变。1950年初,农历正月十五,按照往常的习惯,孙家栋午饭后就要回哈尔滨的姐姐家。但是,听说那天晚饭食堂加餐,有他最喜欢吃的红烧肉,于是,他决定吃完红烧肉再走。就在晚饭时,学校主管在食堂宣布,新中国的空军来招人,现场报名,当场决定人选。

 

孙家栋回忆说,包括他在内,所有亲历过旧时代和新中国成立的青年学生,无不满腔热情,踊跃报名。而他因为是预科班中为数不多的共青团员,幸运中选。当晚,他就登上了列车,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报到,成为了一名穿蓝色军装的军人。

 

1951年,留学苏联前夕,孙家栋在位于沈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校任俄文翻译

 

1951年,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并被空军选派到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维修及管理,在那里,孙家栋的才华和学识赢得了飞机设计大师伊留申的高度赏识。1958年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

 

回国后,孙家栋连飞机的影子都没见着,就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制工作,参与研制了东风系列导弹,其原因很简单:服从国家需要。孙家栋从1960年开始就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在五院工作的日子里,他为东风系列中近程导弹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与卫星的不解之缘

 

195710月,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震动世界。毛泽东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在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的建议下,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启动了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正当研制工作进入到关键时刻,“文革”的爆发中断了研究工作,队伍也被冲散。

 

战友报-《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但是“天大的事”“文革”中也不能耽误。1967年,为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亲点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队伍。

 

于是就在孙家栋埋头图纸中进行导弹设计的时候,一位名叫汪永肃的军人来到他的办公室,通知他到新组建的五院出任卫星总体设计部负责人,并告诉他这是钱学森亲自点将,聂帅亲自批准。

 

同样是服从国家需要,孙家栋放弃了熟悉的导弹领域,转而担起卫星研制的重任,从此与卫星结下不解之缘。

 

东方红响彻云霄

 

1967年,孙家栋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负责人。而就在孙家栋组织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时候,法国也发射了人造卫星,成为第三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亚洲的日本也在紧锣密鼓加快准备。

 

20世纪70年代,孙家栋在卫星研制现场主持工作

 

那段时间里,他说白天晚上想的东西就是这颗卫星,到底哪件事情应当怎么办。而且兜里就老揣个笔记本,晚上睡觉时候压在枕头底下,半夜忽然间醒了,想起一件事情,赶快记下来。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就去办这件事情。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多年的辛苦终于有了成果。

 

但是在当时文革混乱的状态下,孙家栋的命运是变幻不定的。就在东方红卫星最后发射的时候,他却没有能够到发射场指挥发射,也没能作为卫星发射成功的功臣观礼团成员登上天安门城楼受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但这并不是他最关心的,他就在天安门广场看“东方红一号”卫星什么时候过来,这是他最关心的事情。因为这是他亲自设计的啊!当初为了能在地面上让所有人看见卫星,他们想了很多方法才让卫星达到人眼可见的亮度。

 

虽然东方红一号已经无法再歌唱《东方红》了,但是它至今仍在太空中运转。相比之下,与“东方红一号”同样于1970年升空的日本第一枚卫星“大隅一号”已于2003年坠入大气层。由于“东方红一号”近地点高度还有很多余量,它还将继续在宇宙中飞行,就像是中国航天的“灯塔”,照亮后继者前进的道路。

 

“东方红一号”发射时恰好是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五岁的生日。每当过生日时,只要观测条件合适,朱进都会拍摄它。“我与这颗卫星很有感情。”

 

朱进微博截图

 

中国航天事业见证人

 

孙家栋此后又先后担任了我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作为东方红二号、三号试验通信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北斗一号导航卫星、中星22号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制定卫星总体方案。后又担任绕月工程总设计师,并任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环境一号卫星和鑫诺二号大容量通信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1月,绕月探测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已经75岁的孙家栋接受了新的挑战,出任工程总设计师,此举让周围的人十分敬佩。

 

2007年,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让所有人都记住了欧阳自远、孙家栋和栾恩杰三人组成的“铁三角”。

 

嫦娥一号卫星示意图

 

20094150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的全部过程

 

为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作为总设计师亲历了“东方红一号”、“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孙家栋仍然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中国航天人的一份子。

“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这是钱学森对孙家栋一生最精辟的概括。

 

作者:纪念馆讲解员 冷艳宏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