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 被中宣部遴选为建党10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史学习基地
  • 被中组部遴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整理者按:19999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次盛会,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世纪表彰大会,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史册之上。恰逢盛会举办20周年,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推送《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系列,系统梳理其中17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元勋生平和事迹,望全校师生都能够学习和发扬他们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拼搏,珍惜和平,以所学知识为科技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科研要急国家之所急,还要先走一步,为国家长远需要早做准备。

 

人造卫星的工作规模和尖端科学及工业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发射卫星和发射洲际导弹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赵九章

赵九章

赵九章(19071968),浙江吴兴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倡导发展人造卫星事业,开创高空探测研究,组建空间科技队伍,提出卫星研制的建议。开展遥测、跟踪技术、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冲击波传播规律等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赵九章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对文学颇感兴趣的他打算长大以后学习自己喜爱的文学专业。但是“五四”运动深深震撼了他。一心想着“科学救国”的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又通过庚款考试,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师从气象大师菲克尔,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

学成回国后,赵九章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编写出我国第一本《动力气象学》讲义。1944年后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国民党败退大陆,赵九章和该所研究力量拒迁台湾,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启了我国气象学的现代化事业。赵九章最先把数学和物理引用到气象学之中,打破了纯描述式的气象学,为世界的气象预报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赵九章是我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在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过程中,赵九章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等重要建议,领导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

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赵九章上书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究工作的建议。1965年,中科院受周总理委托,组织论证,形成了我国研制卫星的总体方案。新成立的卫星设计院在赵九章的领导下,1968年前完成了各种原型星的研制工作。

赵九章在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等诸多方面做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卫星之父”。

此外,他还领导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如此一位学术泰斗,对自己却极为苛刻。赵九章在西南联合大学当教授时,生活是十分清贫的。他常常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甚至有一条用长裤改成的短裤。他的夫人吴岫霞也有一条打着32个补丁的裤子。有次搬家,赵九章家的东西用一辆小马车就全部装完了。吴有训说:“看到九章搬家时那点东西,我就难过得要掉眼泪。”

 

他曾脱去长袍马褂,远赴重洋追求科学和真理;也曾在西南联大过着清贫的教书匠生活;更将南京北极阁亲手打造成做学问的象牙塔。即使最后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他还是用61年传奇人生谱写出一曲中国科学家的赤子之歌。这首歌在动荡与炮火中跌宕起伏,在悲欢与离合中百转千回,在复苏与萌芽中摇曳多姿,在奋发与自强中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