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殿堂
原怀柔基地科研人员、钱学森学生陈海韬参观纪念馆
5月3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钱学森的学生、曾在怀柔基地S1试验区工作过的陈海韬。90多岁的陈老精神抖擞,回忆起当年的科研工作,更是神采激昂,仿佛瞬间年轻了许多。
陈海韬及其家人兴致勃勃地进入纪念馆参观,在纪念馆一展厅怀柔基地部分,陈老驻足些许,他不由地回忆起当年的那段青葱岁月:“六几年,我就是在这个S1区工作的,在这里合成了火箭用的液氢液氧燃料。当年力学所的林鸿荪先生在怀柔基地是很有功劳的,他先是领导进行液氢液氧发动机的试车,后来又领导研制超低空的地对空导弹。”老人的声音不够铿锵,但一言一语都包含岁月沧桑。陈老女儿告诉讲解员,陈老父亲去世时候也不知道这些年(20世纪60年代)儿子在怀柔忙些什么,这是陈老的一大遗憾。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为抵制美国、苏联等对我国的核讹诈,“两弹一星”事业不得不在青海荒漠、四川绵阳山区、北京怀柔山区等偏僻的相对安全的地方进行。为了保密,为了国家利益,科研人员有的放弃了所有名誉地位、有的断绝了一切海外联系、有的甘心隐姓埋名一辈子。还有好多像陈海韬这样的人,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人生,他们的功绩是国家和民族走向富强的基石。
参观结束后,陈海韬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他对国防事业的寄托:“祝愿我国火箭事业繁荣昌盛”。
正如邓小平高度评价“两弹一星”事业:“这些东西反应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最能支撑起我们大国地位的,无疑是“两弹一星”事业。中国科学院投入40多个单位,一万七千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有效支撑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国防力量的巩固和提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作者:武春锋
编辑:刘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