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 被中宣部遴选为建党10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史学习基地
  • 被中组部遴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整理者按:19999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次盛会,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世纪表彰大会,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史册之上。恰逢盛会举办20周年,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推送《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系列,系统梳理其中17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元勋生平和事迹,望全校师生都能够学习和发扬他们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拼搏,珍惜和平,以所学知识为科技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钱学森

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领域成就突出。1956年提出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是中国火箭导弹技术发展的重要实施方案。长期担任火箭导弹、航天器研制技术领导。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考取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19359月他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9月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冯·卡门。1939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49年又回到加州理工学院,成为终身教授。

钱学森在美国主要从事航空和火箭技术的理论工作,同时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随着新中国成立在望,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国。但正是因为他取得的优异成绩,时任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得知钱学森要回国后,在电话里这样给美国司法部说道:“决不能放走钱学森,无论他在哪里,任何情况下他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历时五年,钱学森终于冲破美国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祖国大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

1956年,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同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研究院院长,负责导弹、火箭研制工作。随后,钱学森主持完成“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直接领导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发展建立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站在钱学森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肩膀上,我们国家得以仰望头顶那片更加辽阔的星空。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曾这样评价钱学森:“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在他的心里,国为重,科学为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用尽一生的时间为国为民,不惜奉献、牺牲自己的一切,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