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 被中宣部遴选为建党10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史学习基地
  • 被中组部遴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带着民族屈辱的一项奖学金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贫穷落后,根本谈不上有“航空技术”,如果想要实现“航空救国”的梦想,只有一个方式——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的航空技术。

“庚子赔款”,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后,腐败的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被迫给这些外国侵略者的赔款。

这笔钱连本带息一共达到10亿两白银,美国从中瓜分了2500万美元,但它是实际向中国索赔数目的两倍。

当时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决定用这笔款项支持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这样他们可以通过奖学金,培养出一批接受美国教育的中国精英,从思想上还有知识上,达到长久控制美国的目的。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一份备忘录里,曾这样写道:“那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那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的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收取最大的收获。”

所以,“庚子赔款”设立的奖学金并非是侵略者的“菩萨心肠”,只不过,美国比其他国家想的更远罢了。

“庚款留学”奖学金于1909年设立。1911年在北京设立了清华学堂,为留美预备学校,负责赴美留学人员的遴选与培养。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时候设立了大学部,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但是或许美国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批学生是带着屈辱前往美国,“庚子赔款”的印记牢牢地刻在他们身上,他们无法释怀祖国的贫弱,也正是这个原因,这批留学生中的很多人在接受美国的先进教育后,都毅然选择回国报效祖国,为抵抗外敌侵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1934年,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学”公费生,这又要提到另一位人,钱学森生命中最重要的伯乐——叶企孙。

叶企孙的故事是我的一个朋友指点我一定要关注的,在我反复阅读钱学森传记的时候,并为对这个人印象很深,后来,查阅了更多他的资料,才知道,他对于中国很多科学家都有伯乐之恩。

钱学森在这场考试中其实成绩并不是十分优异,特别是数学并未及格。数学本是钱学森的强项,这也足以看出,一场考试并非刻意看出一个学生的真正实力。

2010111日,清华大学魏宏森教授在《学习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叶企孙为钱学森选派导师组》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

从清华大学保存的档案来看,钱学森考试的成绩与清华大学毕业的赵九章、王竹溪等人的成绩相比略有逊色,而且数学还是不及格,其他成绩亦不理想,但是他在“航空工程”这门课程的考试中,却得了87分高分。当时清华大学负责招生选派留学生的是叶企孙教授,他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家,时任理学院院长,特种研究所主席,是清华少有的伯乐,他指导和选派的多名留学生,大都成长为新中国各门学科的带头人,这证明他很有眼力。他也发现了钱学森这个天才人物,破格录取了他。

在当年那一批留学的学生中,一共二十人,但是只有钱学森一人学习的是航空机械(当时称“航空机架”)专业。在钱学森之前还有一位被这一奖学金录取的学生——林同骅,中国首架运输机就是由他设计的,他也是毕业于交通大学,与钱学森同校。

 

忍辱负重,用实力挺起了身为中国学子的脊梁

经历20多天的海上航行,游轮到达西雅图,中国留学生穿上整齐的西装,打好领带,站在甲板上,留下了历史性的合影。

 

钱学森要去的地方,要穿越美国全境,从西海岸西雅图到达东海岸的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

我不知道当年这些留学生,来自于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达到这样一个安详繁华的国度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背负着民族的屈辱,前往他国是种怎样的无奈。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忍辱负重,艰辛拼搏,如果没有他们身在他国安享生活时却不忘自己该有的赤子之心,我不敢想中国的未来会如何。

但是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的日子并不是像他的环境一样优美,歧视和屈辱一直萦绕着当年那个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钱学森,一次在被美国学生嘲笑“中国人是爱抽鸦片、裹脚、不讲卫生、愚昧无知”的辱骂言语后,钱学森怒道:“我们中国人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人落后;但是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了学期末,看谁成绩好!”在场的美国学学生听了后,哑口无言。

事实很快的证明了这一点,一场考试中,一位教授故意的为难了这些学生,这些学生正气冲冲赶往这位教授办公室时,在办公室的门上贴着一张考卷。考卷干净整洁,每道题的运算过程和答案,清晰正确,没有一处涂抹和修改的痕迹,可以见得是一口气坐下来的,卷首上写着一个大大的“A,后面还有三个醒目的“+”。这份答卷上学生的名字,正是那个中国学生——钱学森。

就这样,慢慢的,在麻省理工的年轻学子中,钱学森变得小有名气,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顺利取得了航空工程的硕士学位。

但是钱学森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就在这时,有一件充满歧视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航空专业需要很强的实践过程,所以当时很多美国学生都被派到飞机制造厂学习实践,外国学生却被拒之门外,经过交涉,一些欧洲学生也成功进入,而作为中国留学生,这扇大门紧紧的向钱学森关闭了。愤怒的钱学森一怒之下,离开了麻省理工学院。

 

空气动力学家——来自中国的钱学森

由于学航空工程受到了太多限制,最后钱学森决定学习“航空理论”。于是他前往了“加州理工学院”,找到了他后来的恩师,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

在与冯卡门的初次见面中,钱学森没有任何人引荐,可是在交流中,冯·卡门就被这个中国学生的思维深深吸引,后来在冯·卡门的回忆录中还多次称赞钱学森聪明智慧,思维敏捷。

在冯·卡门的门下,钱学森专攻高速空气动力学。在飞行器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或者超过音速(340m/s)时,空气的压缩性就开始作用了,致使飞行阻力急速增加,机翼就会产生抖动和震动,严重时会使飞机丧失爬升力,急速坠落,这也就是所谓的“声障”。钱学森晚年回忆:“我在做空气动力学博士论文时,把关于空气动力学方面的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意大利文的200多篇文献,全部看过了,而且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一球理清空气动力学的来龙去脉。”

每次看到这段钱老的回忆,我几乎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工程量,但是可以获得如此成就终究少不了惊人的努力,反观自己的科研,十分惭愧。

经历两年多的努力,钱学森终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他在研究中所解决的问题,也很大的推动了世界航空理论的发展,为后来的高速飞行器,导弹、火箭的研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39年,钱学森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在这之后钱学森又面临选择,回国参加抗战还是留下继续学习。最后经过恩师的劝说,身为一个有潜质的科学天才,中国还没有条件让他发挥自己的能力,留下也是对抗法西斯的一种方式。

最后钱学森选择了留下。

 

加州理工学院时钱学森

1946年夏天,由于冯·卡门与加州理工学院当局发生分歧,这件事促使着钱学森离开加州理工学院,与冯卡门一起再次回到波士顿剑桥镇的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当年他离开麻省理工学院时,还是一个不怎么知名的硕士研究生,而再次回到这里,他已经是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权威,这期间整整十年。19472月,钱学森被麻省理工学院任命为正教授,而且是终身教授,这时的钱学森不满36岁。

钱学森终究用实力证明中国学子的骄傲,用自己的努力洗刷掉在异国他乡身上带着的民族屈辱,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参考书:《钱学森传》奚启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组织撰写)

 

 

作者:纪念馆讲解员 张弛